近年来,泡泡泡泡玛特凭借“盲盒经济”和IP运营在潮玩市场迅速崛起,玛特盲盒成为备受瞩目的独特叠加现象级品牌,从一家小众潮玩企业发展成为如今的经济颈行业领军者。然而,爆火泡泡玛特也面临着IP生命周期短、缺失代工模式依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。发展
市场对潮玩盲盒生意的遇瓶认知,分为两类,泡泡一类是玛特盲盒零售逻辑,如TOP TOY、独特叠加52TOYS等;另一类是经济颈IP逻辑,特指泡泡玛特。爆火近年来,缺失泡泡玛特凭借“盲盒经济”和IP运营在潮玩市场迅速崛起,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品牌,从一家小众潮玩企业发展成为如今的行业领军者。然而,泡泡玛特也面临着IP生命周期短、代工模式依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。
而TOP TOY作为泡泡玛特在渠道方面的劲敌,与泡泡玛特相似而不同。TOP TOY的基本发展思路是做到大而全的产品集合店,用已被验证受欢迎的通货作为基础款,在此之上,发展自己的特色;在渠道上,打通线上线下,线下先行,在全国各地区迅速全面地铺开,之后用线下反哺线上。
一、独特IP叠加盲盒经济释放巨大商业价值,TOP TOY眼红“泡泡玛特”
泡泡玛特以“IP+盲盒”模式完成从玩具零售商向潮玩IP领军者的转变,其核心商业模式是通过独家IP孵化、盲盒销售和全球化布局,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潮流文化、情感价值和收藏需求的追求。泡泡玛特用了十年时间,将小众潮玩推向大众消费的舞台中央,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。从2022年营收不足百亿到2024年突破130亿元大关,泡泡玛特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商业史上罕见的指数级跃迁。
泡泡玛特的IP矩阵分为自有IP、独家IP与非独家IP三级体系,其中自有IP贡献了85.3%的收入,是泡泡玛特的核心竞争力。泡泡玛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爆款自有IP如Labubu和Molly,这些IP不仅带动了品牌溢价,还造就了限量抢购、二级市场火爆等现象。头部IPMolly、Labubu等通过系列迭代来延长生命周期。但是头部IP Molly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26%降至2024年的16.1%,说明每个系列是有生命周期的,公司需要持续不断出爆款,这是为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埋下隐患。
而盲盒利用了消费者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,通过 “不确定性” 刺激消费 。当消费者购买盲盒时,他们不知道自己会抽到哪一款产品,这种未知带来的刺激感就像打开一份神秘礼物,让人充满期待。每一次拆盒都像是一次冒险,消费者在期待与惊喜中体验到独特的消费乐趣 。盲盒的随机性机制会触发斯金纳箱效应,国金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,会员复购率高达50%。
(图片源自:国金证券)
泡泡玛特系列化的设计吸引客户成瘾,如“童话镇”系列包含12个角色,迫使用户为集齐全套持续购买。
泡泡玛特与其他潮玩IP不同点在于其有着强大的IP孵化能力,不断签约知名IP及设计师,构建起丰富的IP矩阵,如FluffyHouse、Labubu、妹头、SatyrRroy、PUCKY等。2017-2024年间,泡泡玛特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,营收从1.8亿元飙升至130.38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84.38%。创造IP的能力是决定一家潮玩企业长期竞争力和增长空间的最重要因素,而泡泡玛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拥有强大的IP孵化能力。
截至2024年末,泡泡玛特就已经拥有13个销售额过亿的艺术家IP(自有IP),且持续有新的IP成为市场爆款。泡泡玛特构建起“艺术家经纪+IP孵化+全产业链运营”的生态闭环,营收几乎均为自有IP贡献,并且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达34亿元,是TOP TOY的3倍还多。
而TOP TOY依赖IP授权和知名IP二创的模式,弊端逐渐显现。表面上的挑战,如授权成本高企或合约到期风险,并非症结所在,真正的矛盾在于品牌自身心智份额的严重缺失。TOP TOY作为渠道品牌,其独立价值在用户心智中几乎一片空白,这导致品牌效应无从谈起。
2025年3月,TOP TOY创始人兼CEO孙元文表示,“在TOP TOY的三大类IP(大IP、自有IP、设计师IP)中,自有IP的占比还比较低,大概在个位数。”除了自有 IP 和合作 IP,TOP TOY更希望探索开源模式,将我资源开放出来,帮助中国优秀的设计师走向更大的市场。孙元文还表示,“中国有很多小型工作室,可能只有两三个人,甚至没有供应链,但他们通过几个粉丝群就能实现不错的收入。我见过最夸张的例子是两兄妹加上两个工厂跟单员,一年能做到五六千万元的销售额。”
TOP TOY本质上扮演着“高级渠道商”的角色,其商业模式更接近万代等传统玩具巨头以IP运营和分销为核心的模式。在强调原创IP价值与情感连接的当代潮玩生态中,这种依赖外部IP、缺乏自有核心资产与独特用户粘性的模式,其经营壁垒相对较低,可替代性高,长期竞争力面临根本性挑战。TOP TOY虽然这些年一直在“补课”,推出了Tammy、Yoyo、Buzz等原创IP,但始终缺乏现象级爆款,市场声量不足,未能吸引足够大的忠实粉丝群体,更难以形成情感共鸣驱动的复购生态。
孙元文透露,“TOP TOY今年会推出自己的IP,但是并不打算在自有IP上孤注一掷,不设硬性指标,不会要求达到某个比例。”
二、泡泡玛特IP营收增长迅速,但IP生命周期短成为发展阻碍
泡泡玛特营收的大幅增长,离不开其各IP系列的爆火。泡泡玛特已经从最初的Molly、Pucky,扩展到Molly、SKULLPANDA、Dimoo、Bunny、小甜豆、The Monsters、Pucky七大形象IP。官方财报显示,2024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130.4亿元,同比增长106.9%,经调整净利润34.0亿元,同比增长185.9%。从财务数据看,新IP的出现确实抬高了公司的整体营收。但是新IP的增多,一定程度上在挤压头部老IP的生命周期。
财报显示,2024年,泡泡玛特旗下四大头部IP THE MONSTERS、MOLLY、SKULLPANDA、CRYBABY营收均超10亿元,合计贡献超76亿元收入,占总营收比重达58.3%。其中,THE MONSTERS更是凭借“毛绒+联名”的创新打法,实现单年营收破30.4亿元,同比暴涨726.6%,成为现象级爆款。
当前,泡泡玛特过10亿元级别的大IP达到四个,年销售额破亿的IP达到13个。除爆发式增长的THE MONSTERS外,在海外市场颇具人气的CRYBABY成为泡泡玛特有史以来最快突破10亿元门槛的IP,下半年贡献营收8.1亿元,同比暴增15倍以上,全年营收同比大涨1537.2%。泡泡玛特不仅不再受单一IP的掣肘,Labubu的成功也标志着公司的IP运营机制进一步成熟,爆款打造能力得到市场验证。
但是爆款也就意味着IP的生命周期短,但是IP生命周期长可以拉高企业估值。2022年时,同为形象IP公司,三丽鸥(Hello Kitty的母公司)的PE为82,几乎是泡泡玛特的两倍。拥有一堆长生命周期内容IP的迪士尼,PE则高达120。
据了解,Hello Kitty1974年推出时,推广初期,形象IP的价值锚定是记忆点和新鲜感。这一阶段,要快速建立用户认知,需要巨量曝光,也就是频频“刷脸”。那时只要不给Kitty猫可爱单纯的形象抹黑,对任何产品三丽鸥都给予了使用授权。比如,80年代中期,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女孩流行学钢琴,女孩子们都渴望拥有一台三角钢琴,于是弹三角钢琴的Hello Kitty出现了。1987年,一位高中女生写信给Kitty的设计师,希望有属于成年人的Kitty。之后商店里马上出现了穿着黑白素色时髦服装的Kitty。
但是形象IP就要面对强曝光的后遗症——审美疲劳。这一时期,收入会因为需求疲软而出现增长放缓。1991-1995年三丽鸥的业绩增速持续下滑,甚至连续三年负增长。泡泡玛特也是如此,IP大多靠造型吸睛
三、做出爆款IP后找代工厂生产可以保持营收增长,但仍需找到突破方法占据市场
从2024财报可看出泡泡玛特做出爆款IP之后,采取了一种高效的代工厂模式,将生产环节外包给专业的制造商,不停的生产品牌旗下最热门IP的相关产品。找代工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,泡泡玛特就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生产线,从而保持了较高的利润空间。通过规模化生产,泡泡玛特能够实现规模经济,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。除此之外,代工厂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,使泡泡玛特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,保持产品的时效性和竞争力。
但是,泡泡玛特仍然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
泡泡玛特在过去几年已搭建起一整套潮玩生态闭环,泡泡玛特代表的这类潮玩品牌,则是中国原创设计、中国工业链、中国营销体系打通的一体化代表。每一季新品的设计从创意到量产不过3个月,能够迅速响应全球市场趋势。而TOP TOY想要模仿泡泡玛特的爆火,就需要打造“IP+代工厂+开源”的模式。在IP打造方面,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,努力培育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强大吸引力的自有IP。并借鉴泡泡玛特找专业制造商外包生产环节的经验,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成本降低,保持产品时效性和竞争力。开源模式则是TOP TOY的独特探索,将资源开放给中国优秀设计师,挖掘更多创意和潜力,丰富产品种类和风格,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,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,以此踏上模仿泡泡玛特爆火的发展征程。
PChome最后提醒,面对Labubu现象,我们需要建立多维度的理性认知。对个体消费者而言,保持清醒的消费观至关重要。潮玩的本质是提供情绪价值和审美愉悦,而非投资工具。参与盲盒消费时应设定预算上限,警惕“赌徒心理”;对待二手市场的高溢价需保持警惕,认识到“今天的稀缺款可能是明天的滞销品”;更要抵制仿品诱惑,维护知识产权的基本底线。相关监管部门也需关注市场乱象,对恶意炒作、假冒伪劣等行为加强打击,保障行业健康发展。
说明:所有图文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